电磁线圈及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线圈及电磁阀。在电磁线圈中,通过在线圈部件周围配置下外环与上外环来提高磁性回路效率并小型化。电磁线圈具备线圈部件与外环,外环包括第一分割外环以及第二分割外环,使线圈部件的另一方端面与第二分割外环的端板部以面接触,并且使第一分割外环与该线圈部件的一方端面以面接触,在外环内配置线圈部件,使第一分割外环平行的一对端部附近与第二分割外环的侧板部以面接触,在该第一分割外环的四角与一对侧板部的四个角部形成铆接部,利用该铆接部,第二分割外环的端板部与第一分割外环在压接方向上对线圈部件加压,将线圈部件固定在该外环上。 说明 电磁线圈及电磁阀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由利用树脂密封圆筒状的线圈等构成的线圈部件的外周安装磁轭部件的电磁线圈及具备该电磁线圈的电磁阀。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电磁线圈及电磁阀,例如具有在日本特开2005-113991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电磁线圈及电磁阀。该电磁阀作为控制阀使用,在内插有连结在阀体上的阀芯(可动铁芯)的圆筒状的螺线管的周围具备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包括在空心线轴的外周卷绕卷线而形成的线圈部件(螺旋线圈16)和安装在其外周的磁轭部件(机架40)。
[0003] 图8是表示现有的电磁线圈的一个例子的图,为与专利文献I的电磁线圈相同的结构。线圈部件10利用树脂密封卷绕有卷线的线圈。在该线圈部件10的外周安装有磁轭部件20。磁轭部件20作为单一部件形成,具有以在线圈部件10的中心轴线L的两侧互相相对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侧板部20a、20a、一体地结合一对侧板部20a、20a的一端部的端板部20b、从各侧板部20a、20a的另一端部分别向中心轴线L延伸的一对延长部20c、20c。
[0004] 一对延长部20c、20c的各前端面隔着间隙20d互相相对。延长部20c、20c朝向端板部20b倾斜地延伸,利用其弹性力推压线圈部件10。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3991号公报
[0007] 在上述图8的现有`的电磁线圈中,在其结构上,在线圈部件10与磁轭部件20 (—对延长部20c、20c)之间产生间隙D。在该状态下,为了保持线圈部件10,磁轭部件20 (—对延长部20c、20c)与线圈部件10的接触面积变小,有可能对线圈部件10带来损伤。另外,存在电磁线圈自身的体积变大之类的问题。另外,由于产生该间隙D,磁性回路效率变差,线圈部件的驱动电力增加,在应用于电磁阀的场合,存在电磁阀自身的大型化、重量增加之类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专利文献I的电磁线圈及电磁阀中也相同。
实用新型内容
[0008]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在由利用树脂封闭圆筒状的线圈等构成的线圈部件的外周安装磁轭部件的电磁线圈及电磁阀中,改进磁轭部件,防止线圈部件的损伤,并且实现小型化、轻量化。
[0009] 方案一的电磁线圈具备线圈部件与安装在上述线圈部件的外周的外环,该电磁线圈的特征在于,上述外环包括:与上述线圈部件的两端面中的一方的端面以面接触的矩形的第一分割外环;以及一体地形成与上述线圈部件的两端面中的另一方的端面以面接触的矩形的端板部、和分别从该端板部的相对边与上述中心轴平行地在同向上延伸设置的一对侧板部的第二分割外环,其中,上述线圈部件的两端面与上述线圈部件的中心轴相交,使上述线圈部件的上述另一方的端面与上述第二分割外环的上述端板部以面接触,并且使上述第一分割外环与该线圈部件的上述一方的端面以面接触,在上述外环内配置上述线圈部件,使上述第一分割外环的平行的一对端部附近与上述第二分割外环的上述侧板部以面接触,在该第一分割外环的四角与上述一对侧板部的四个角部形成铆接部,利用该铆接部,上述第二分割外环的上述端板部与上述第一分割外环在压接上述线圈部件的方向上对上述线圈部件加压,从而将上述线圈部件固定在该外环上。
[0010] 方案二的电磁线圈是方案一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上述铆接部以下述方式形成:通过使形成在上述第二分割外环的上述侧板部的四个角部附近的爪部以位于上述第一分割外环的四角的面内的方式向上述中心轴周围的内侧弯曲,该爪部在上述压接方向上对上述四角加压。
[0011] 方案三的电磁线圈是方案一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上述铆接部以下述方式形成:通过使形成在上述第一分割外环的上述四角上的爪部以位于形成在上述第二分割外环的上述侧板部的四个角部附近的凹部内的方式向上述中心轴周围的内侧弯曲,该凹部的内侧面在上述压接方向上对上述爪部加压。
[0012] 方案四的电磁阀的特征在于,作为电磁驱动部具备方案一至三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线圈。
附图说明
[0013] 图1 (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后视图,图1 (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俯视图,图1 (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左视图,图1 (D)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主视图,图1 (E)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仰视图,图1 (F)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右视图。
[0014]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铆接部的放大立体图。
[0015] 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铆接部的作用的图。
[0016]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分解主视图。
[0017] 图5 (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俯视图,图5 (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主视图,图5 (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仰视图,图5 (D)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右视图。
[0018]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铆接部的放大立体图。
[0019]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主视图。
[0020] 图8是表示现有的电磁线圈的一个例子的图。
[0021] 图中:1—线圈部件,2—下外环(第一分割外环),21—凸缘部,211—台阶部,211a —台阶部的面,3—上外环(第二分割外环),31—端板部,32—侧板部,321—爪部,A-柳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线圈及电磁阀的实施方式。图1 (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后视图,图1 (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俯视图,图1 (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左视图,图1 (D)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主视图,图1 (E)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仰视图,图1 (F)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右视图,图2是该电磁线圈的铆接部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说明该电磁线圈的铆接部的作用的图,图4是该电磁线圈的分解主视图。
[0023] 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具备由树脂密封圆筒状的线圈11 (参照图4)的线圈部件1、安装在线圈部件I的下部的作为“第一分割外环”的下外环2、安装在线圈部件I的外周的作为“第二分割外环”的上外环3。在图4中,符号L是线圈11的圆柱的中心轴,由向线圈11通电而在中心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为中心轴L的方向。另外,线圈部件I具有与中心轴L相交的平面状的两端面la、lb。另外,线圈部件I在其中央具有插入电磁阀的阀芯壳的中心孔12。
[0024] 下外环2与上外环3是铁板制,下外环2具有大致矩形的凸缘部21与圆筒状的开口部22。该下外环2的凸缘部21与线圈部件的两端面la、lb中的一方的端面Ia以面接触。
[0025] 上外环3 —体地形成与线圈部件I的另一方的端面以面接触的矩形的端板部31与从该端板部31的相对边31a、31a与中心轴L平行地在同方向上分别延伸设置的一对侧板部32、32。在端板部31上形成有用于螺钉固定电磁阀的阀芯壳的螺纹孔31b。
[0026] 线圈部件I配置在上外环3的侧板部32、32的内侧,将下外环2固定在侧板部32、32的端部。另外,侧板部32、32设定为在图2的状态下下外环2的宽度比上外环3的宽度大,下外环2嵌合在侧板部32、32的端部之间,凸缘部21的端部的内表面21a (参照图4)与该端部的内表面32a (参照图4)抵接。另外,在该状态下,线圈部件I的端面Ib与端板部31的内表面以面接触,并且下外环2的凸缘部21的内表面与端面Ia以面接触。
[0027] 在下外环2的四角与一对侧板部32、32的四个角部,形成铆接部A。并且,在该铆接部A,上外环3的端板部31与下外环2在压接方向上对线圈部件I加压。
[0028] 图2表示一个部位的铆接部A,其他的铆接部A也为与图2相同的结构或倒映对象的相同的结构。在铆接部A,在下外环2的凸缘部21的四角分别形成从外侧凹的台阶部211。另外,在上外环3的侧板部32、32的四个角部附近分别形成爪部321。爪部321以架在下外环2的台阶部211的内表面211a上的方式向中心轴L周围的内侧弯曲。由此,爪部321对台阶部211 (即下外环2的四角)加压。该压力是与中心轴L平行的方向,是上外环3的端板部31与下外环2压接线圈部件I的方向。
[0029] 图3是从图2的箭头X方向观察的图,利用图3详细地说明上述作用。爪部321通过在侧板部32上切割楔状的槽322而形成,是在图中以单点划线的圆表示的部分,爪部321的槽322侧的边缘321a与台阶部211的面211a相交。由此,通过使爪部321向内侧弯曲,爪部321的边缘321a在上述压接方向上对台阶部211加压。
[0030] 如上所述,由于利用铆接部A以压接线圈部件I的方式固定下外环2与上外环3,因此不产生在上述图8中说明的现有的电磁线圈的间隙D等,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能够为最小限的大小。另外,由于外环整体与线圈部件I的端面la、Ib密合,因此磁性回路效率变高。另外,由于从中心轴L方向观察,铆接部A位于没有线圈部件I的位置,铆接件在与中心轴垂直的方向上弯曲,因此该铆接部A的应力不会直接施加在线圈部件I上,能够一边保持下外环2的弹性一边保持线圈部件I。
[0031] 图5 (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俯视图,图5 (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主视图,图5 (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仰视图,图5 (D)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右视图,图6是该电磁线圈的铆接部的放大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铆接部A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铆接部B的部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图6表示一个部位的铆接部B,其他的铆接部B也为与图6相同的结构或倒映对象的相同的结构。
[0032]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铆接部B中,在上外环3的侧板部32、32的四个角部分别形成从外侧凹的凹部323。另外,在下外环2的凸缘部21的四角分别形成爪部212。爪部212以架在上外环3的凹部323的内侧的方式向中心轴L周围的内侧弯曲。由此,凹部323的内侧面323a对爪部212 (即下外环2的四角)加压。该加压力是与中心轴L平行的方向,是上外环3的端板部31与下外环2压接线圈部件I的方向。另外,在图5 (A)、图5 (C)中,为不使爪部212弯曲的状态。
[0033] 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铆接部B以压接线圈部件I的方式固定下外环2与上外环3,因此不产生上述间隙D等,电磁线圈能够为最小限的大小,并且,磁性回路效率变高。另外,由于铆接部B与上述相同地位于没有线圈部件I的位置,因此铆接部B的应力不会直接施加在线圈部件I上,能够一边维持下外环2的弹性一边保持线圈部件I。
[0034] 图7是使用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电磁阀的主视图。该电磁阀在实施方式的电磁阀上,在下外环2的上述开口部22中插入阀芯壳4,在上外环3的螺纹孔31b中,利用螺螺钉5进行螺钉固定。在阀芯壳4的内部具有构成未图示的阀室的外壳,连接有接头管6、7。另外,在阀芯壳4内收放有未图示的吸引件、阀芯、阀体、阀座部件等,将电磁线圈作为驱动部进行动作。另外,将螺钉5拧入吸引件中。 |